从中医的角度认识胃肠道

中医治病从来都不是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,而是从患者的整体来诊治,以胃肠病来说,早在战国时期,我们的祖先就对胃肠病有深刻的认识,成书于战国时期的《难经·四十四难》记载:“唇为扉门,齿为户门,会厌为吸门,胃为贲门,太仓下口为幽门,大肠、小肠会为阑门,下极为魄门,故曰七冲门也。”作者:秦越人(号:扁鹊)

从这段话我们大概应该知道,没有做过人体解剖,根本就不可能知道的这么的清楚,从胃肠病整体观来说,七冲门,一门不开,都不行。七冲门中有两气,脾气以升为健,胃气以降为和,如果脾气不升,胃气不降,就会引起上面不进,下面不出。

 

气冲门名词解释:饮食→口唇(扉门)→牙齿(户门)→会厌(吸门)→胃的上口(贲门)→胃的下口(幽门)→小肠、大肠的交会处(阑门)→消化道最下端的肛门(魄门)→糟粕排出体外,这7个门户都是消化系统中的要道,所以叫做七冲门,也是中医对于胃肠道的认识,其中任何一门发生病变,都会影响到饮食的受纳、消化、吸收和排泄。

 

 消化“七冲门”详解:

冲者,通也,出也,脏腑气通出之所也。

1、扉门:唇为“扉门”,是食物进入人体的第一个门户。形容口唇像柴扉一样自由开关。脾之合于肉,其荣在唇。故观唇之荣枯,可知脾胃的强弱,审视唇色的枯润,可晓气血的盛衰。

2、户门:上下齿为“户门”,食物入口,必经牙齿之咀嚼。食物的消化从口腔开始,食物在口腔经过牙齿咀嚼及唾液淀粉酶的辅助完成初步消化。牙齿健康与否反映人体脏腑功能状态以及肾气的盛衰,故而牙齿保健非常重要。

3、吸门:会厌为“吸门”,会厌位于舌部舌骨之后,形如一树叶,柄在下,能张能收,呼吸发音时会厌开启,饮食吞咽或呕吐时会厌关闭。以防异物进入气道。

4、贲门:胃与食管相连的部分为“贲门”。食物由此进入胃中的意思。

5、幽门:胃之下口为“幽门”,太仓即胃,幽,深也;隐秘或阴暗的意思。幽门是消化道最狭窄的部位,在这个部位最容易发生梗阻,有幽门梗阻的病人,常有上腹部胀满、胀痛、嗳气及反酸等症状,尤其在饭后更明显,这个部位也最容易发生恶性病变,螺旋杆菌也最喜欢在这繁衍。

6、阑门:  小肠和大肠的交会处为“阑门”。阑,即遮阑,饮食精微不得自此而去。

7、魄门:  肛门糟粕所出之处为“魄门”。魄门又称下极,为消化道的末端,是糟粕排出的地方,古与粗通,也称肛门。魄门具有定时开启、排出糟粕的功能。魄门的启闭、大便的排泄,不仅是胃肠功能的反映,也是全身状况的变现,充分体现了中医的“整体观”。